近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高校承办的第一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来自全市58所高校的85名优秀教师团队分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三个组别参加比赛。我校推荐的五名教师团队经教学视频演示和教案材料初评等环节,最终四名教师团队脱颖而出。
经过激烈的现场对决,最终,临床学院外科学系梁乃新教师团队荣获副高组特等奖,临床学院外科学系庄乾宇教师团队荣获副高组一等奖,基础学院药理学系郭磊教师团队荣获正高组三等奖,护理学院姚秀钰教师团队荣获中级组三等奖。梁乃新教师团队和同期获特等奖的九位教师团队将代表北京市参加7月份举行的全国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分校赛、省赛和全国赛三个环节。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旨在落实以本为本、推动教授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我校接到北京市教委通知后,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通过校内选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针对教学创新设计、教学视频展示、在线答辩等环节进行专项辅导,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各所院纷纷提供优质资源,根据院校提出的评审意见和建议,与教师团队反复沟通、修改、演练,直至达到最佳呈现效果,力求通过这次大赛真实集中反映出教师辛苦耕耘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成果。在获悉教师团队成功进入市赛阶段,院校统筹协调各所院力量,对候选人提交的现场汇报资料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反复修改,直至提交截止的最后一刻。市级大赛当天委派管理人员全程陪同,及时发现比赛问题,总结改进。
赛后获奖教师表示,赛事的举办具备里程碑式意义,现场专家评委的提问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师的学术素养,以及对教学事业的热爱程度;关切地询问对教学创新方面所需要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考量是否具备传播推广的普适性;详细地了解学校如何开展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改革创新整个过程及教师绩效工作量计算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建议青年教师如何带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何产出丰富的教学成果。评委专家的肯定与赞许极大地鼓舞了青年教师们的教学信心,增强了教学激情,坚定了教学创新的道路。
课程简介
《人体解剖学》
为面向临床的解剖课程,坚持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文字-图谱-大体解剖的学习方法;在翻转课堂的指导思想下,综合运用三种PBL(Project/Problem/Practice Based Learning)教学思维,灵活运用医学绘画、3D打印模型、VITA软件模拟、VR模拟重建四种教学工具;通过肺叶切除手术思路的发展历程,重点构建学生对肺门解剖结构认知与现代医学进展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手术方式的创新与肺门解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集中体现医学与人文、医学与艺术、医学与信息、医学与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迭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升学生教学意识;教学方式从“顺序教”演变为“目标导向教学”;教学空间从“课堂学“有机衔接为“课外做”;教师团队从“解剖-临床”团队发展为“医工结合”的团体作战,创建多维度的教学情境;结合“大医精诚”和“细节决定成败”实现宏观到微观结合的教学实践与思政教育,打造完整创新的课程体系。临床教师团队均来自外科学系胸外科,他们是资深的临床医师,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仍然不忘初心,致力医学基础教学的第一线,力求给予学生更多独到的视角、体验与选择。
《脊柱外科学》
从脊柱外科疾病入手,立体整合解剖、影像、康复等多学科,创新性引入病例老师共同教学、落实模拟训练、实际操作的新型课程。教师团队先期自主研发 3D打印高仿真教学模型,能够最大程度模拟操作手感与手术流程,并提供实证研究确保模型真实性&可行性。创新组建基础、临床、医工、康复多学科教师团队,打造多维度展示疾病机理与发展的临床教学体系。邀请病例教师实景教学,集中体现医学人文精神。模拟实操训练凸显外科教学特性。融合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医学境界与医学追求的崇高理想。
《药理学》
课程以培养医学领军人才的目标为指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建设多样化的线上教学资源,采取线上自学自评和线下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高效的知识传递和多维考核评价。课程引入案例讨论课,重视以团队为基础的教与学,直面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突出教学主体,强调思维引导、知识拓展和实践应用,以课程凝聚团队,以团队铸造课程。
《护理学基础》
课程秉承早期接触临床,培育职业情感和职业素养的理念,在课程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标准化病人(SP)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为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微课辅助教学并建立课程线上资源平台。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融合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爱国敬业情怀,提升专业认同。通过不断传承与创新,全面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转载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