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报道

中美科学家联合揭示寨卡病毒的基因进化规律

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

图片


 

2016年4月15日,国际著名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刊登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CAMS-ISM)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机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From Mosquitos to Humans: Genetic Evolution of Zika Virus”,揭示了寨卡病毒(Zika Virus)致病性改变的进化突变位点规律。

自1947年首次发现以来,寨卡病毒在人群中偶发性出现或局部流行,但并没有表现出严重的疾病症状。然而,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在巴西等南美国家的大面积传播,及其与小头症和其他神经并发症的高度疑似关联,导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呼吁全球共同关注和协作应对。因此,了解于寨卡病毒的这种致病性改变的分子机制极其重要,但目前还所知甚少。

为了深入探究寨卡病毒致病性增强的分子机制,中美科研人员联合对寨卡病毒的基因进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已有的寨卡病毒主要分为非洲和亚洲两个分支,近期在巴西等地流行的毒株来源于亚洲分支,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966年从马来西亚蚊子上分离到的一株类似毒株(P6-740)。相对于P6-740参考毒株,目前在人群中流行的寨卡病毒毒株,具有34个特异性的蛋白氨基酸位点。对四株具有明确对应疾病症状(包括小头症和其他症状)毒株的分析表明,这些毒株具有各自特异性的1-3个位点突变。进一步通过序列比对和结构模拟,他们发现了59个亚洲分支特异性位点中,有6个位点富集分布在病毒编码的prM蛋白上的一个特定功能区(pr区),其中一个位点的差异(A148P)会导致pr区蛋白局部结构的显著改变,这有可能与病毒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相关性。这一研究已经初步给出了寨卡病毒致病性改变的进化突变位点规律,为精细探究致病性相关分子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工作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根宏教授牵头,蒋太交课题组、吴爱平课题组参与,程根宏教授课题组在读博士生王璐岚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程根宏教授、蒋太交教授及程根宏课题组Roghiyh Aliyari副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中心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附:文章链接

http://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supplemental/S1931-3128(16)3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