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卫生健康委8月25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成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校长王辰院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就中国现在临床研究体系进展、恶性肿瘤药物研发,高新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以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成效作出答复。现转发实录全文。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政策文件情况。
一是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聚焦增加人才资源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和区域分布,提高人才服务能力,提升高端人才集聚水平,创新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最严谨的标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识别与评估研判工作水平,贯彻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与合理膳食行动,健全支撑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健康。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列为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之一,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学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与成效,这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发布会的第14场。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先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先生。
首先,请刘登峰专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有关工作情况。
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肩负着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责任使命。国家卫生健康委一直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实。近年来,广大卫生健康科教工作战线的同志们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治理能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构建完善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可靠的人才保障。
一,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和新冠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事件处置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08年以来,牵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组织全国上下的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奋力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专项支持获批上市一类新药达80个,是专项实施前的16倍,有力推动我国新药研发由仿到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我国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跨越式提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依托重大专项长期部署积累的研发能力、人才团队和优势的技术平台,迅速确认病原,并开展科学溯源,研发系列诊断产品,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发攻关等,全方位为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提供坚强支撑,谱写了科学防疫的一首首壮丽凯歌。
二,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责任,在心血管领域等常见病、多发病的20个领域建成了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领域建成7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各学科领域中居首位。在北京协和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109家委级重点实验室,省级行政区域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科研院所稳定支持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健全完善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科研诚信、成果转化等医学研究管理政策,有力促进医学研究规范健康发展。
三,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体系建设,为维护和塑造国家生物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牵头组建国家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落实生物安全法相关的法律责任和任务,重任在肩,我们始终秉承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同时,加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加强人才规范化培养,强化依法安全监管。目前,全国已有从事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P3、P4实验室63个,P2实验室4.6万个。我们搭建了比较完善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平台体系,为科学研究、疾病防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改革,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医学院校教育的水平关乎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我们推动医学教育纳入法治化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和医师法都明确要求完善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三阶段医学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国办出台三个文件,对医学教育改革作出专门的部署,我们深化医教协同改革,狠抓制度落实,累计培训住院医师83万人。同时,注重问题导向,持续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培养,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师数量已达到428.7万人,千人口医师数达到3.04人,数量接近发达国家医师配置水平。其中,全科、儿科、精神科医生通过我们几年的努力,分别达到43.5万人、20.6万人和6.4万人,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295%、102%和173%,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医疗水平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各位媒体朋友的提问。谢谢。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看到,疫苗和药物、诊断试剂、医疗救治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请问有哪些科技创新助力了疫情防控?谢谢。
谢谢记者提问。刚才您说得非常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们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亦不例外。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一锤定音”迅速确定病原。比如我们依托前期积累的优势平台、优势团队、科研能力,一周便确定了新冠病毒,分离出毒株,拼接出了序列,向世界分享,得到世卫组织“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的高度评价。病原的鉴定,我们都知道,这是科学防控的基础性工作,病原确定了,我们才有后面的诊断试剂、药物和相关治疗策略的提出。这是我们第一项工作。
二是快速研发出系列诊断产品,在疫情暴发两周内,我们就快速研发了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为早期诊断、阳性感染者筛选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后的防控工作中,应对输入性病例,复工复产复学都发挥了作用。我们现在天天都在做核酸,实际我们的故事就从那时候开始的。
三是在疫苗研发领域,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副组长单位,承担了药物研发、疫苗研发、以及相关的临床试验等重要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我们设计了五条技术路线,组织了优势团队进行科技攻关,为后续的新冠疫苗几十亿的产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首创了全球首个高生物安全风险疫苗生产车间技术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建设的车间才能实现数以亿计的新冠疫苗安全量产,这都依托于科技重大专项的积累。所以,到目前为止,疫苗的产出量也好、品种也好,我们都是遥遥领先。9款疫苗获得国家药监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有3款列入世卫的紧急集采。在这个过程中,背后的故事就是科技的力量,和我们多年来重大专项积累的团队技术基础和疫情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争先都分不开。
四是在药物研发方面,我们也不落伍,从一开始我们就组织了药物研发攻关的相关工作,对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抗体的筛选、临床试验通道打通和审批快速便捷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基于我们国家重大专项积累的药物筛选、疫苗研发、临床评价的平台和团队,很快推动了中和抗体、化药和中药等成功上市,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第一时间赶到武汉做药物和疫苗的临床研究、诊疗方案研究。在药物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故事,大家看到很多新闻。中和抗体也好、新的化药也好、中医药也好,例如阿兹夫定最近获得新冠肺炎适应症批准,纳入了第九版诊疗方案,这都是我们药物研发、科技支撑的鲜活例子。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敢打敢拼的医学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他们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从早期的2020年1月至今,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展示了我们医学科技和教育队伍的良好风貌。谢谢大家。
有一个问题请问王辰院长,如何评价中国现在临床研究体系,中国医科院近年来如何加强临床研究的工作?有哪些突破性进展?未来如何再去提升?
谢谢。临床研究是基于人体所进行的医学研究,是医学研究的精髓所在。临床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用在患者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上,所以临床研究水平体现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医学水平,直接关乎对患者的医疗水平,所以临床研究是至为重要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临床研究方面,从基本的思想意识上有了显著提升,从过去的重视不足到现在的高度重视临床研究,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非常现实的卓有成效的步骤和方法来推动中国的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的水平。比如,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了国家临床研究的基本体系。另外,国家还设置了五个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刚才,登峰司长已经提到这些重要进展。另外,我们在国家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所设置的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中,专门设置了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专项推动临床研究。可以看到,临床研究在国家各个重大医学科技项目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成果产出也越来越多。
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唯一一个国家级医学综合研究机构,在临床研究方面承担着重大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的要求,医科院在推进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各个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家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体系包括了6家在中国居于权威地位的医院,包括综合诊疗、疑难危重症救治,以及在专科领域居于国内领衔地位的医院。除了在这些领域里引领着中国的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发展之外,我们的19个研究所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共同支撑了医学研究的体系。
从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的布局上来讲,越来越把临床研究作为重点进行支持和推动。过去这些年,我们也在替国家去思考怎么推动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我们设置了引导国内医疗机构进行研究的评价体系,叫做中国医院和医学院校的科技量值,就是大家都知道的STEM。在这个体系中,我们把临床研究的权重放得是很高的,这体现在临床研究的立项,包括数目和质量,特别是临床研究的产出,也就是能够实际转化成为多少临床的技术、实际的药品、实际的治疗方案,有多少能够进入临床指南,这就是关于临床研究导向性的方面。全国的医疗机构都特别关注科技量值指标,由此也对临床研究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并且转化成现实的科技行动。
另外,中国医学科学院还汇集了全国医学最权威的一批专家,组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组建了医学领域的六个学部,首先就是临床学部。这个学部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同时还把我们国家已经显现出国际水准的临床研究能力的专家纳入其中,组成一个智库,在临床研究方面为国家出谋划策。
再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展了重要医学年度进展和重大成就的评价和评比,向中国医学界展示了医学研究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国家医学科学院的一个重要导引性作用的发挥。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五个专科领域里面,还有疑难和危重症领域里面作出的成绩也都是显著的,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体现为中国的临床研究材料,在国际指南中的支撑力和占比是上升的,尽管我们的总量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但是较之过去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上升。在中国指南中,过去主要是基于国际上的材料,而现在中国基于国人的临床研究材料的支撑占比在迅速上升,成为支撑中国临床指南的重要科学根据。这都是这些年来我们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变化。
具体方面,以中国医学科学院为例,我们在抗感染方面研制的可利霉素,治疗糖尿病的桑枝生物碱,都已经是国家的一类新药。另外,我们国家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被药监局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
总体上来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临床研究体系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绩。当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在临床研究方面,应当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在国际临床的研究领域里面持续提升和彰显中国的地位,这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谢谢。
请问我们国家在恶性肿瘤药物研发方面有哪些突破?能够给患者带来什么样的获益?谢谢。
恶性肿瘤牵扯到千家万户,是大家非常恐惧的一个疾病。在过去十几年中,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对恶性肿瘤研究给了非常重点的布局,支持400多个项目,促进31个新药上市。过去肿瘤治疗,大家知道化疗有很大伤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第一个国家靶向治疗埃克替尼的副作用降低了很多。像泽布替尼不光在中国,已经可以出口到美国,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老百姓也是可以常用的药物。替尼类药物也是我们国家医院常用抗癌药。后来免疫治疗开始,像PD-1、PD-L1药物,比如特瑞普利这个药物上市以后,我们国家开始靶向免疫治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展。我们国家后来出了好几个这类药物,作为病人免疫特异性治疗的一个选择。还有抗体和化合物结合的,我们叫做ADC药物,像维迪西妥单抗,这个药是我们国家第一个抗体和药物偶联,靶向性更强,过去我们国家这类药是没有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靶向治疗CAR-T的治疗也是免疫治疗,使我们临床的治疗选择性更多了。目前在研的药物已经到了临床比较后期的阶段,有些药物可能使肿瘤治疗的副作用更小,病人的痛苦更少,而且有新的抗癌机制。我想,对于乳腺癌、肺癌、脑胶质瘤、淋巴瘤等疾病,有好几个药物可以期待,未来几年能够服务中国的患者。谢谢。
这个问题提给刘院长,人才的评价考核方式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我们关注到去年国家发布了一个指导意见来改进人才的评价考核方式,请问这些创新性的评价机制目前的落地落实情况如何?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医院的人才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医务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人才评价工作。2021年,从顶层设计方面,多部委印发了针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我们基层也做了许多新的探索。我认为,医务人员要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立医院,我们建立了遵循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办法。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除“唯论文”,提倡重临床。医务人员干什么我们就应该评价什么。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我们应该重点评价他的临床工作数量、创新成果、实际贡献。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在医院设立了“杰出医师奖”,表彰优秀的青年医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做临床工作的使命感和获得感。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医疗技术创新奖”,鼓励广大青年医生创新医疗理念,改进诊疗技术,使我们的患者获益更多。
临床工作评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大家知道,医院有各个行当,评价非常不容易。我们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医生、评价医务工作者的产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通过大数据,为医生“精准画像”,从工作数量、质量、疑难病例处理三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定位临床医生的工作能力,通过病案首页直接获取医生的临床工作情况,将门诊、住出院等临床工作数量作为医生申报职称的门槛条件。将病案作为评价临床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用抢救、死亡、疑难病案来分析、考察医生的工作能力,我觉得既客观准确,同时又减轻了他们申报时的麻烦,解决了以往“有指标、难收集”的困境。
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医德医风也是我们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家都知道,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始终需要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所以在以往的人才评价、晋升中,我们会优先考虑到承担国家重任的医务人员,比如援疆援藏、健康扶贫、抗击疫情,这些人员我们会优先考虑。对于违反医德师风、学术诚信的人员,在职称晋升中是一票否决的。
但是破除“唯论文”不是不鼓励临床大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些临床研究,我们还是要鼓励的,我们要重点评价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能说为了论文而论文,而是要引导医务人员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根据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写在患者病床旁。特别在职称评审中,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科学合理地对待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医疗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也都可以享受这些政策。国家和医院引导临床工作者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索,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搭建一个平台和条件,在我们医院也形成了崇尚创新、积极从事临床研究的氛围。
目前,还有一些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对高校、科研院所适用。国家卫生健康委非常重视这个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使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像我们这样的医院)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依托的医疗机构,能享受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一些同等政策。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高水平医院纳入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试点对部分高水平医院实行高校、科研院所的同等创新政策。这些措施都极大释放了我们医疗机构的创新活力,我院也不断在创新,不断在努力,我们也创新了一批新药、新诊疗靶点的科技成果,我们本年度转化合同金额达到2.4个亿。
谢谢您的提问,谢谢大家。
我们说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我们常听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治疗疾病不仅需要医学技术,还需要人文关怀。请问在医学生培养阶段,如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谢谢。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医学是一个综合的学问体系、学术体系、技术体系,也是充满着学习、感悟和运用的艺术。所以医学是在人类三大知识和学术体系之上发展起来的。这三大知识和学术体系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远古时候,实际上医学对人文的倚重是很重的,对社会科学的倚重也很重。在科学医学出现之后,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倚重突出加大。
大家知道,自然科学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生物学科、理学、工学,但是现在医学院校的教育有一点偏于自然科学和技术了。不但偏于自然科学和技术,还更加有点偏于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对医学是重要的,是核心的、主流的技术和科学的根据。但是医学是面对活生生的人,人又在社会中生活,所以研究社会规律和人际关系的社会科学对医学是至为重要的。对于人的一些感受,一些文化的东西、人文的东西、情感的东西又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与医学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现在应该看到,在医学教育中存在偏于自然科学与技术,尤其集中偏于生物学的倾向。所以目前我们的医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生物学基础,而对自然科学中的其他部分,理学、工学重视不够,对社会科学的教育、人文学科和文化方面的教育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我们国家总体课程比例中,对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哲学等需要特别给予加强。在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应当是医生应该掌握的一些重要知识范畴,而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做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求,医学界越来越觉悟到,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在自然科学,在生物学之外的理学、工学方面,医学界应当加强。医学的特点是什么?医学是“多学”,它是基于多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医学是基于“多学”的基础上,关注人的健康和生命这一人的终极利益的,因此医学是“人学”。由于医学是“多学”“人学”,关乎人的终极利益,涉及人类知识技术的各方面,所以医学还是“至学”,就是至高至圣之学。因此,对医学的这个认识决定了医学教育上我们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在不断提升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对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必须有所加强。
我想,您说的人文素养大概是兼指了人文学科和文化的内容,社会科学和方法的内容,这都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怎么能够提升,这些年来,第一,从思想觉悟上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医学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我们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对生物学的重要性有所强化,理学、工学方面也应当加以强化。第二,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强调医学的多学科性。具体办法上,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多设置一些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理学、工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其中特别有理学、工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素养和爱好、能力、潜质的学生,鼓励他们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研修,甚至可以拿双学位,这是一个方面。在我们协和医学院,我们很鼓励学生研修生物学之外的理学、工学、社会科学、人文相关的课程,鼓励他们去拿双学位。学校也进一步要求学生要拿到生物学科之外的学分。在一般医学院校,我们特别鼓励强调国家所倡行的新医科教育中,也特别要加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培养占比。
医生这个行业,关系着人的健康和生命,所谓人的终极利益的,所以必须加强这方面教育。协和医学院作为国家居于领先地位的一家医学院,选的都是非常智慧的、素养非常高的学生,纳爱医者学医,纳多学科背景者学医,纳天下贤才学医,推动我国向更先进的医学-卫生-健康模式转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教育,在理论上、行动上付诸实践。谢谢。
我们知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一个基础设施,也是为国家提供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想知道,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推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在安全监管方面又作出了哪些工作?谢谢。
谢谢你关注实验室安全相关的问题,非常感谢关注到这个问题。新冠疫情以来,大家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越来越熟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又叫生物安全实验室,它为病原微生物操作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屏障平台,避免操作人员感染和公共环境污染。这项工作在整个医学健康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生物安全法去年颁布实施,设专章进一步明确强调这项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管责任,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推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P3实验室那么重要,过去我们布局也好、数量也好,离我们的实际工作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把体系建的更完整,更有效。近年来,国家加快推动P3、P4实验室规划建设,我开头报告了,目前在人口健康领域已建成P3、P4实验室63个,有效提升了国家和各地方疫情防控能力、生物医药经济发展基础水平。P3实验室的重要性,我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所用的新冠灭活疫苗,最早的疫苗株筛选是在P3实验室开始的,最早的小试疫苗产品是在P3实验室生产的,最早做临床试验的产品也是在P3实验室完成的。这些实验室不光服务于象牙塔,更是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主阵地,也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不可或缺的平台。这个平台也包括保藏机构,前不久我们印发了“十四五”保藏机构的规划,想必很多关心生物安全工作的同志们也注意到了,我们布局了菌(毒)种保藏机构的网络,也是加强这方面的基础能力建设。保藏机构能够实现病毒变异情况的监测,通过网络分享变异株,充分利用资源。我们疫苗生产也好、研发也好,几波变异毒株引起的疫情,从最早德尔塔,到现在奥密克戎,我们在实验室把毒株分离出来,再分享给科研机构和疫苗生产单位,从而为科研防控、疫苗生产、生物产业提供坚强的保障。生物安全实验室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所以体系建设必不可少,非常重要。
二是实验室运行必须关注安全,安全是我们的法律责任。我们逐步构建了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体系建设包括人员培训的项目,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我们有示范基地,好比开办学校,将比较好的P3实验室作为教学点,培训我们的人。我们还编写培训大纲、教材,确保应知应会的操作必须掌握。我们加强考核,把生物安全这项工作抓好。同时,我们也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建立了充分的责任体系,实验室依托单位也好、实验室负责人也好,属地卫健委也好,都分别负有监管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我们的制度设计,构建了风险防范的体系,这些年实现良性运转。
三是在日常监管上发力。责任体系建立之后,监管时刻不能放松。我们每年制定年度计划,部署实验室自查、属地化检查,我们每年还会对高等级实验室还进行全覆盖的飞行检查等等。总而言之,通过几方面的工作,在确保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能力的同时,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把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好,推进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轨道。谢谢。
我的问题提给蒋建东院士,儿童用药有别于成人,总体上我国儿童专用药尚且短缺,请问近年来我国在支持和促进儿童用药的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务实的行动?谢谢。
儿童用药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一方面来说,儿童不同年龄生理状态差别比较大。我们要做临床试验也很难做,家长也不太同意。所以很多企业研发动力就没有了。这种情况下,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专门组织了儿童药研发专项,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投入了6个多亿的经费,来研究儿童用药。先后分了三批,公布了105个药物的研究计划,希望儿童用药能够得到改善。国家卫生健康委还成立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组织了23个全国儿科相关的单位,建立“中国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协作网”,推进药物临床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和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国家医保局,共同推进儿童用药的研发和生产。在国家几个政策的推进下,儿童用药现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比如治疗青少年血友病A的重组人Ⅷ因子;还有治疗小孩子血管瘤的普萘洛尔也获批上市;还有水合氯醛/糖浆,也是儿童常用的药物。在过去这些年一直有儿童急需药品上市,2021年全国一共有47个儿童用药被批准上市,明显改善了临床用药水平,其中14个纳入了优先审评审批,极大促进了儿童用药上市进程。后面还有更多儿童用药在申报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也很关心,再过一些时间,会进一步得到明显改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群众信赖的合格临床医生的必由之路。请问,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谢谢。
谢谢提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立的一项医学教育的重大制度,取得了重大成就。医师是健康的守护神,直接关乎人民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可以说,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从制度建立之初就设计了比较完善、保障质量的闭环管理制度。
首先,我们建立了基地标准和培训标准,作为培训工作规范开展的重要遵循。
其次,我们遴选培训基地,严格基地入口关,确保基地能够成为培训的合格场所。现在我们有培训基地1118家,实现省域全覆盖。
第三,我们设立专门培训项目,支持师资能力建设,累计培训师资23万人。合格的师资是培养合格医生的重要保障,所以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我们工作着力的重点。
第四,我们找齐补平,面对区域不平衡不均衡的情况,我们指导东中部省份,为新疆、西藏、贵州等西部代培住院医师,持续提升西部地区年轻医生能力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升培训“均质化”水平。
第五,我们加大对制度落实的监管力度。主要措施是评估检查,这项工作委托中国医师协会,按照“常态、勿扰”的原则,和“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全国培训基地和专业基地进行抽查评估。这是“长牙齿”的检查,我们对33家培训基地和185家专业培训基地亮黄牌,限期整改;对23个专业基地亮红牌,撤销资格,对5家培训基地实行退出。将结业考核作为培训基地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倒逼基地持续改善培训质量;我们将培训质量、培训期间的待遇,以及落实“两个同等对待”作为对各省进行绩效考核、基地评估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培训制度的落实。
质量是住培制度的重中之重,我们一直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多项措施狠抓落实。当然,这项制度建立时间不长,我们一直在为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住培制度而努力。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将始终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严格管理,严格监管,为实现“培养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这个目标作出不懈努力。谢谢。
当前,5G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一些新技术也逐步在一些领域运用。请问如何让新技术更好的运用于临床诊疗、服务群众健康?谢谢。
我想,您谈的是5G技术和AI信息相关的技术,这些是目前发展很快,跟医学应用很紧密的技术,其实医学相关新技术不只这些。由于医学是“多学”,是融合多学科技术来共同促进医学服务于人类的健康的。我们知道,医学有一个特点,是需要把各个学科最前沿和先进的技术汇集到医学上,服务于人的健康——这一人的最重要的利益。5G也好、AI也好、云计算也好、大数据也好,这些目前发展很快的技术,在医学领域里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大。这次疫情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从国际到国内都开展了一系列疫情趋势的推算,尽管比较初步、还不成熟,但已经为疫情走向的判断提供着重要参考。在远程会诊方面,5G技术的运用,使得传输速度明显增快,可以很实时地实现交流,越来越接近现场查房的感觉,通过机器人能够远程操作进行手术,这些都是目前工程技术、科学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实时采集一系列生理参数、运动情况,甚至还可以更细致地采集和分析运动、身体代谢、心率、血压等数据,这都和健康密切相关。
刚才您提到的5G、AI等技术,都是医学和其他的学科技术,理学的、工学的、社会科学方法的,甚至人文结合的一部分,是目前技术发展比较快的方面。现在各行各业,工业、信息产业、制造业,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把他们的创新技术都汇聚应用到健康上。因为人的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民生最重要、最核心的需求。一切的学科进展,一切的技术,包括您讲的5G在内,都要汇集应用在服务健康上,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国家在信息技术上,特别是5G等相关技术上,有我们的一些长处,乃至有突出的长处。这些长处率先服务于中国人民的健康。这些年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进步:我们戴的智能手表,健康软件的监测、人群之间健康的互动和促进等等。在促进健康的六个方面,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AI、5G等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过去这些年,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未来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同时,我想强调,不仅仅是5G、AI、超算等信息相关技术,一切理学的、工学的、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的东西都应当及早和健康、和生命发生关系,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谢谢大家。
就刚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问题,我再补充两句。大家知道,医学是个实践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师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我1982年从医,至今40年了,我觉得我的基本功还是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形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个合格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北大医院今年107周年了,我们是为医学教育而生的百年老院,是国家首批住培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积极服务国家医学人才培养需要,瞄准世界前沿标准。一方面,我们把住培工作作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管理部门具体管的格局。另一方面,医院始终坚持聚焦内涵质量一个核心,充分落实“两个同等对待”政策,以不断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充实师资队伍、推进保障落实三项工作为抓手的工作思路,为住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具体的做法:
第一,强调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放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位置,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的宗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在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阶段都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医生。
第二,医院立足本土,用国际化的视野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上积极倡导“胜任力导向”的住院医师培训,和加拿大皇家内科和外科医师学院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医院成立了“住院医师项目委员会”,负责住培管理工作,其中,住培学员代表以正式身份参与管理。此外,将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临床住培的带教过程中,对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并采取多种方式的评价,特别是对“胜任力”进行全面评估。
第三,切实保障住院医师待遇。这个待遇包括教学资源,也包括绩效待遇。我们医院始终坚持对所有的住院医师进行统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保证不同来源的学员享有同等的培训资源。同时,坚决落实国家政策,坚持“同工同酬”,住院医师享有同等绩效工资。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再苦不能苦孩子。今年5月,医院进一步提高住培学员院级基本绩效,鼓励基地科室根据工作情况发放额外绩效,增强年轻医生获得感、幸福感。
第四,配套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医院建立教学绩效管理、师资培训与认证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将教师评价整合到职称晋升体系,为教师培养的连续性提供制度保障。在教学资源建设上,我们建设了先进的医学模拟教学中心,为开展高质量的住院医师培训保驾护航。
下一步,北大医院将继续落实国家住培政策,继续加强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研究,提高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水平,开发医学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平台,迎接新技术革命,引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北大医院力量。谢谢大家。
谢谢刘院长,也谢谢刚才回答问题的王辰院士。我们的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一个有力武器,保障人民健康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今天的发布会4位嘉宾向我们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相关工作情况,也回答了媒体朋友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举办系列发布会。谢谢今天的各位嘉宾,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转载自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