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兼有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多重身份的院校,更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面对重重挑战和困难,全体院校师生齐心携手,共克时艰,全力守护一方平安。这中间有一支看似平常、实则做出不寻常业绩的队伍,正忙碌在广大师生的身边。他们从事着大家司空见惯、最琐碎平常又不起眼的工作。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既筑牢院校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底线,又铸就了校园安全的屏障,成为疫情防控的“最坚强守护者”。这就是我们校园防控中承担安全保卫和物资保障的“双保团队”。如何在普通的岗位上,书写最不平凡的担当,让我们来一起认识疫情防控后勤保卫战线上的“你我他”。
“我”是院校安全守门人:筑牢安全防线,每个步骤都不能简化
疫情就是命令。院校保卫战线的同志们身处防控前沿,克服孩子幼小、家中老人生病等实际困难,聚焦疫情防控,没有犹豫、抱怨、退缩,风雨无阻做好值班值守,守好校园第一道安全防线。“有时候大家有急事,或者反复出入,是要解释一下的,咱们尽量话说得客气一点,最后基本上都能理解。咱们不都是抗疫大局的一部分吗。”身处一线,小伙子们有时候也会反思,要不断提升沟通技巧,态度可以更有耐心一点,用实际行动和真诚服务,赢得大家对抗疫工作的支持。新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他们说,“排除万难也要解决看似不可能的问题,是保卫工作的第一诉求。”前几天,院校接到了北京市关于快递消杀的最新要求。为实现快递顺利到达,保卫部门立即响应,设置物流缓冲区和寄送区。保卫人员克服心理恐惧,在接受消杀培训后火线上岗,佩戴手套和口罩、外包装消杀、去除包装、内部消杀等各个环节一气呵成、有序进行,确保快递安全到达主人的手中。
“你”是核酸检测“编外”队员:确保应检尽检,一个也不能少
早晨8点,当大多数“打工人”还在早餐或者上班路上的时候,行政后勤处王老师,已经早早完成了核酸检测前的准备工作:设置安全线、布置检测场地、检视检测程序……她和同事在赵老师带领下,风雨无阻地站在壹号礼堂的台阶上,等待前来测核酸的老师学生们。负责登记的米老师、牛老师注视着每一位老师进门,同时心里默念着“这是某某部门的XX老师”“这是八年制还是研究生的同学”,熟练地在手里的登记本上画了个“√”。因为院校师生员工人数众多,工作学习节奏各不相同,使得核酸检测的时间基本都会延长。后勤处的各位老师早餐简单对付、午饭草草了事甚至时常不吃已成为常规操作。频繁组织核酸检测让他们掌握了多项新技能——不但成为了院校“识人面最广”的人,同时作为替补,还掌握了信息录入等特殊技能。
每天“执掌”登记本的老师们说,“我们成了天下熟,至少认识了全院校60%~70%的老师、学生和其他保食洁员工”。当接到临时检测任务,检测人员无法及时到位时,后勤老师们第一时间顶上,客串信息录入等工作。
疫情当下,组织核酸检测成为后勤处的一项主要职责。根据北京市和院校的要求,后勤处动态调整疫情防控频次。据了解,五一以来的19天里,后勤处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共组织17次核酸检测,平均每次检测700人左右,最多的一天达到1400余人。其中最快的一次是在接到组织核酸检测的紧急通知后,用三个半小时的时间迅速完成了准备物资、协调核酸人员、发布通知等前期准备。他们以用心的态度,顶住了每一项突发任务,为实现院校“应检尽检”贡献力量。
“他”是物资保障员:不断解锁新业务,火速满足师生新需求
"您好。给我来一份香蕉和一份芒果。”5月19日下午3点半,护士楼餐厅的水果市集学生专场准时开始。为了满足足不出校的同学们对水果等生活物资的需求,后勤处连夜沟通协调协和医院饮食中心和供货商,变着花样地为学生配送新鲜水果,并且以进货价的八五折向学生售卖,以方便因临床任务等难以在吃饭时间购买水果的学生。
防疫物资保障,是后勤人员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一箱箱口罩、酒精喷雾等防疫物资整齐地码放在库房门口,后勤人员正在对纸箱四周进行全面消杀,在内外部消杀后,这些物资才会搬进库房。院校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随时做好物资的增配调度工作,除了每个月发放的6万多只口罩和2000支酒精喷雾外,针对北京这轮严峻的疫情和更严密的防控要求,还额外购置了N95口罩和抗原检测试剂发放给师生员工。最近,为了满足院校加强疫情期间值班值守的需求,后勤处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联系供应商,紧急调度30余张折叠床和睡袋等。确保充足、丰富的防疫物资储备,是他们每天放在心上的事。
院校后勤和保卫战线的工作人员,是院校广大抗疫工作群体的代表和缩影。在他们背后,是一个更庞大的队伍。大家用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瞬间,串联起院校疫情防控的一天又一天的平稳,汇聚成生生不息的抗疫力量,为全体师生员工铸就健康平安的坚强防线。
编者后记
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后勤系统还是保卫战线的老师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普通”,认为自己只是在做着一件件普通的事情,尽力做好该做的工作,但事实上,一件普通事情的顺利延续,正说明了它的“不普通”,正是很多人背后的默默付出才成就了这种“普通”。“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也许这种普通,正是我们协和人共克时艰的力量源泉。
供稿:新闻中心
编辑: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