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报道

至暗时刻的科学之光

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

图片

至暗时刻的科学之光

 

“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掷地有声。

“国家需要我待多久,我就待多久。”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李兰娟面带口罩压痕,露出和蔼微笑。

“方舱医院不是至善之策,却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院校长王辰如是说。

……

新冠病毒阻击战中,相信这些画面在人们脑海中不曾磨灭。回顾战“疫”,科学家果敢研判、解惑的声音,恍若矗立在汪洋里的灯塔,给人们以希望、信心和安慰。

 

直抵疫“中”,果断发声

 

新冠病毒肆虐速度令人惶恐。有人说,一听到钟老的声音,就觉得安心有希望。战“疫”中,这位老人多地奔走,如铁人般拼命。科研、会诊、开会、调研、接受采访,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他的行程单被媒体曝光后,人们心疼地说,这个工作强度20多岁的小伙子也受不了啊。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钟南山与李兰娟等高级别专家组一行抵达武汉进行调研。两天后,在央视上,钟南山公布“有人传人现象”。从那天起,全民防疫,必戴口罩。

1月22日,李兰娟感到疫情已刻不容缓,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采取严格的封城措施。次日,国家要求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2月2日,李兰娟再次带医疗队支援武汉。

那是抗“疫”的至暗时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钟南山哽咽了:“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城市。”他努着嘴,目光坚毅也有泪花闪烁。

大量患者出现,医院收治困难。王辰首次提出建设方舱医院。“方舱医院是轻症患者社区,是诺亚方舟上的舱位。”王辰告诉大家,“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早尽早”是应对原则,要给患者更多人文关怀。

这一时期,国家迅速改建和新建专科医院救治重症患者,建成一批方舱医院用于治疗轻症患者,并征用一批初级保健医疗机构用于隔离条件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形成分层分级的治疗体系,并先后派遣4万多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

轻症患者和医护在方舱医院里一起跳广场舞的场景成了自强不息、勇敢乐观的象征。方舱医院被称为“生命方舟”,不断有人康复出院,直到3月10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累计收治1.2万余人。

 

优势互补,携手战“疫”

 

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1月27日来到武汉。他和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写了请战书,提出中医药进方舱,中医承包方舱医院救治任务。中央指导组同意后,他们组建了第一支中医医疗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的209位中医专家进驻江夏方舱医院,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基于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张伯礼表示,对于轻症患者,中药可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患者,以西医为主,西医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生命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中医是配角,但不可或缺。

因多日劳累,张伯礼在湖北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3天又投入工作。他风趣地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了湖北。”张伯礼的儿子也是援鄂医疗队队员,听说父亲生病了想去看看。张伯礼对儿子说:“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好。”

刘清泉1月21日抵达武汉,当晚与专家组成员初步拟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证治方案》(第一版),提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后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1月27日,刘清泉二次赴鄂。他与张伯礼共同完成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到达武汉,奔波于发热门诊、留观病房、重症病房、方舱、隔离点、社区。他牵头完成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并拟定完成被推荐使用的中药通治方“武汉抗疫方(1号方)”。他还提出,在西医没有找到特效药及研发出疫苗之前,中医药在社区的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对整个疫情控制特别是对社区疫情防控非常重要。

 

培训医护,赋予信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国家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1月9日奔赴武汉,自此便坚守在各个收治医院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当驰援武汉的全国各地医疗队抵达后,他又忙着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他每天奔忙在不同的培训场地,开展六七场面授课。“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保护分区。”蒋荣猛说,一切从最基本的做起,就是最有效的保护。

重症患者治疗难度大,要把更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抢回来,重症专家功不可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邱海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ICU主任杜斌教授每天值守在武汉各大医院临床一线,制定诊疗规范及流程;制定预警指标及治疗原则、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患者气管插管规范、药物治疗建议等,为各地医务人员诊治新冠肺炎提供指导;同时,针对疫情变化情况给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资源配置等建议。

“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最长期奋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带领团队于1月26日到达武汉,经过4个昼夜赶工,一座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于1月30日上午投入使用。同样仅用4天,她和同事就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1月30日接受《健康报》采访时郑重对公众提示并呼吁,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绝非神药,擅自服用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反对在毫无循证医学证据时的各种夸大宣传。”曹彬表示。事实上,1月9日针对该药疗效的评价研究已启动,专家们希望通过严格的对照研究展开评价。

 

应急攻关,持续推进

 

“回眸史册,每当国家有难,誉满杏林的人中骐骥总能带头挺身而出:从东北鼠疫大流行、非典,直至当下的抗疫,从国士无双的伍连德到仗义执言的钟南山,都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救国人于水火之中。正是这些必将泽被后世的感人义举,始终激励着白衣天使的职业自豪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这样说。

3月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了药物、疫苗、检测、溯源、中医药等9个工作专班挂图作战,先后部署42个国家应急项目开展攻关。

迎难而上的科技攻坚曙光初现,每一个令人振奋的研发进展背后都是科技工作者的全力以赴。“可诊、可治、可防的态势基本形成。”吴远彬说,在诊断方面,已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抗体和核酸两类检测试剂互补,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在治疗方面,一批药物和救治技术已在救治中扩大应用,磷酸氯喹、托珠单抗、中医药中的有关方剂和注射液等一批推荐药物以及康复者血浆、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也纳入到诊疗方案。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技术用于危重症患者治疗研究。在可防方面,开展了多种传播途径的动物实验。疫苗正按5条技术路线加快并行推进。

“此次疫情暴发后,中国科学界最早发现了新冠肺炎病毒,并在政府支持下迅速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公布病毒基因组序列和检测方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在3月9日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意视频研讨会上,向意大利卫生领域相关的管理者及专家介绍。

陈竺介绍,在对首批99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后,中国学者又对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揭示出新冠肺炎的主要临床特点。同时,中国学者提出了采用特异性恢复期血浆治疗和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的白介素6受体托珠单抗药物,这一协同疗法有望挽救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