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以“营造医学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目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促进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姚建红主持。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十七届中央副主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陈竺院士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我国的医药卫生体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受住了世纪疫情的重大考验。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国家队、排头兵,科学谋划、创新机制,在医学科技、教育、人才、服务社会等领域作出一系列改革创新,学科齐全、布局合理、交叉融通、互补协同、富有活力的开放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学术咨询委员会高端智库作用进一步凸显。肇启临床医学专业“4+4”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医学教职体系改革,率先在国内医学院校全面引入“准聘长聘”教职聘任体系。号召与会专家围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找准医学卫生健康科技前沿,积极探索新医科教育改革之路,推进学科布局、资源配置及科研生态的转型,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统筹创新布局,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志珍学部委员指出,医学科技与人民健康、社会福祉息息相关。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向的科技创新总要求,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医学发展之路,擘画新时代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及核心基地建设蓝图,为中国现代医学科学体系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号召中国医学科技界立足国情,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敢于挑战“颠覆性”难题,加快探索国家现代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道路,为国家医学发展做出“捅破天立住地”的创新性贡献。
焦红局长指出,医学科技是促进人类健康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我国医学科技日新月异,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全生命期更佳保障。为更好服务支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国家药监局主动应变求变,启动实施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与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内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了14家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加快推进监管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多区域临床试验规范、临床试验评价、药品临床数据等领域深度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药品监管科学发展与监管能力提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监管科学研究,推动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促进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席王辰学部委员作《营造医学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主旨报告。
王辰学部委员指出,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健康已经成为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第一大民需,作为人民健康保障的医学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科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并对创新生态做出系列重要论述,为创新生态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深入分析美国、欧盟等的创新生态涵义及模式的基础上,他提出营造国家医学科技创新生态的“四个核心要素”,即学术文化、机构体系、资金资源、国际环境,指出 “四个核心要素”中的所有因素最终都在创新主体——人上得以体现。
当前,我国学术文化问题突出,“江湖意识”“领地文化”滋生,医学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不乏“表演性研究”,科研论文被撤稿情况仍时有发生。尽管在努力完善医学科研人才评估评价机制和医学科技评估评价机制,但仍存在如何客观量化更多创新性科技活动、开发创新评价方法与工具,以及覆盖科技活动全链条数据获取与保存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机构体系方面,与科技先行国家高效的医教研融合体系相比,我国虽有庞大的临床医师及临床资源,但开展的高水平医学研究却显著不足,且存在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机制不畅、资源不均等问题,亟需构建良好的临床研究生态。建设真正的足以履行国家医学科学院使命职责的机构并建设以之为核心、有机协调的国家医学创新体系意义重大。需要认识、明确医学科技创新是世界领先大国争相竞争的领域,应通过国家战略确定医学研究的优先重要性,应投入可堪国际比较的研发资金以保持其先进性。科技先行国家均单独设立了医学健康研究基金。我国医学健康研发投入在国内研发总投入和政府研发投入中的占比均过低,与科技先行国家差距明显,亟需设立专门的医学健康研究基金,以更好地支持医学健康研究。近年来,我国顶尖科学家数据攀升至全球前列,总人数仅次于美国,但是医学领域顶尖科学家尤其是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顶尖科学家严重缺乏。在医学被视为核心科技的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国际合作交流受限,国际科技治理参与度较低。在深入剖析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生态现状后,呼吁大家对此“不可麻木,不可不仁”。“不可麻木”即不可视而不见,久而钝化;“不可不仁”则是不可不作呼吁、不求改变、不担负历史使命。大家要深入思考如何共同营造良好的医学科技创新生态。
在作出以上状况分析后,王辰建议:建立良好的科学秩序和价值导向,强化学术、科技文化建设;加快构建“根据所评之用,指标具体明确”的医学科技评价体系;尽快设立国家医学健康科学基金,实现保障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必要的足量、稳定投入;强调要注重培养临床与转化医学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高水平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与能力;要继续强化国家医学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带动医学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的机构体系布局;呼吁建设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使命的国家医学健康研究院、中国医学健康院,作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和高端战略咨询智库,为提升国家医学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提供支持;要特别关注临床医学高水平科技创新,注重培养临床医学创新生态系统,不断丰富我国医学顶尖科学家资源库;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积极联系、融入、争取主导国际医学科技机构、组织、活动。中国医学科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学术文化、机构体系、资源基金、国际环境等方面笃行努力,着力营造公正、担当、有支撑、可持续、有活力的医学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推进立体化、多层次、融通合作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及核心基地建设,努力实现与国际医学科技界的良好互动,为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医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学敏、刘德培、董尔丹、王小凡分别就学术价值导向和学术生态建设、构建医学科技创新机构体系、“三力”促进医学科学发展,以及积极发展医学健康领域国际合作事业作主题报告,共议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与营造良好生态方略。
张学敏学部委员以PD-1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丙型肝炎特效药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国际重大医学科学突破和我国近代抗疟药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等为切入点,指出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影响因子”“成果奖励”“人才帽子”“课题数量”“学术头衔”等的学术评价形式只能催生“短平快”的成果,成为很多投机者眼中的科研“捷径”,必将极大影响我国医学科学研究进展。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鼓励追求卓越医学创新的科技创新评价原则,构建以“代表作”评价、重视原始创新、重大科学发现、体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评价体系,打破科研套路、实现创新范式,以卓越的科学生态和文化,推动使命驱动和兴趣驱动的研究,推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有价值、真实、可靠的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刘德培学部委员系统阐述了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机遇与挑战、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和优化建设体系架构的设想。他认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特征体现在创新主体、建设目标、研究范式、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框架核心为医学科技创新主体簇,要素为创新要素、基础设施、价值创造、制度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医学高校、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应协同配合,结合各自优势成为不同作用类型主体。以基础设施与创新要素为支撑条件,改变基地建设数量,向临床倾斜布局,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要素发展,增加经费、人员投入;以高效协同医学科技创新网络进行梯次联动,多主体一体化医学科技创新模式,以体系建设为核心打通医学创新通路,激发主体活力、提升创新效能。
董尔丹学部委员从自由探索·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健康需求·医学科研的牵引力、科技管理·医学发展的支撑力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创新理论和实践。医学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公共投入、固有伦理问题和监管严格的特征,从科技前沿、科技产出、科技投入等多维度进行全球各国医学科技创新情况比较,基于主观感知程度和客观知识状态两个维度的科学问题分类模型,提出“三力”发展的新思路。坚持自由探索、需求导向“双力驱动”,从牵引力和驱动力两个维度,宏观上优化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结构和布局,以疾病负担和社会需求作为牵引力,以解决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作为驱动力,结合大数据分析促进医学研究资源配置与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推动医学科技良好创新。
王小凡学部委员指出发展高水平医学科学技术是建设高水平医学健康事业的关键,也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竞争与合作的热门领域,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亟需发展能够凝聚人心、协同发展、造福全球的生物医学研究。近年来中国医学健康国际合作日益增多,而中国综合实力与对科学研究重视程度的提升,也进一步吸引世界各国与我国开展更多面、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合作,非常有助于解决当前生物医学研究面临的研究难题。但是医学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医药创新同质化严重、基础研究成果不能规模转化以及项目评审、人才评价、科学教育、科研氛围等“软环境”尚需优化等问题,应进一步推动大学、研究院所、学术团体为主体的国际合作,帮助青年科学家建立更多国际合作关系,牵头组织全球性研究项目或大科学计划,以中国为主场,吸引全球人员共同研究,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同期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
大会同期召开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了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沛学部委员关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2022年度工作报告。赵玉沛学部委员从构建中国特色医学卫生健康领域新型智库的高度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的建设目标和工作框架,并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2022年度学部委员选聘、战略咨询、支撑创新体系与核心基地建设,以及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报告,提出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要继续强化战略咨询作用,不断完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以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和《由心讲堂》等品牌活动带动学术交流活动向更深更广发展,同时提出要以学部委员为引领,用好用活院内外研究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立足创新体系引领医学科技发展。
向2022年新任学部委员颁授证书仪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席王辰学部委员为新任学部委员代表颁授证书
2022年,经过严格的选聘程序,遴选出70位“真有学问,真能咨询,品格得到认同”的杰出专家新任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王辰主席向2022年度新任学部委员颁授了证书。赵铱民、薛澜学部委员作为新任学部委员代表进行了发言。
赵铱民学部委员表示要以担任学部委员作为医学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努力传承好老前辈们留给我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着力于本领域的关键问题,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努力实现更多的医学领域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的成果产出,实现临床诊疗新技术、新理论、新设备、新材料、新药品的重大突破,产生更多的中国发现、中国创造、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产品,造福人类。
薛澜学部委员表示,在本次学部委员的聘任工作中增加特邀学部委员,彰显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和专家的眼界和胸怀,也体现了医科院领导和专家对很多参与到医药卫生领域工作的人文社科专家工作的认可与肯定。当选学部委员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将继续关注和参与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研究和实践,为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做出努力,和各学部委员一道为祖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5日下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六个学部分别就各自领域: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与生物学、药学、卫生健康与环境、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组织了重要观点阐述及研讨。大家就如何明辨机遇挑战,凝聚发展共识,进一步明确国家医学科技创新生态内涵,探讨营造医学科技创新良好生态路径建言献策,助力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个学部以分论坛形式组织8场重要观点阐述及研讨
8位新任学部委员代表所在分论坛进行总结发言
4月16日上午,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中国2022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和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的评选结果,展示我国医学科技研究成绩与成就。
侯云德等128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600余位院内外科研基地平台负责人及骨干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及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所院领导及相关科研人员、医学卫生健康领域相关人士现场参加了中国医学发展大会。逾750万人次线上观看了大会直播。
中国医学发展大会是中国医学界共议、谋划国家医学发展的年度平台,其宗旨与作用是凝聚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思想、引领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方向、展示中国医学科技重要成果、促进国家医学卫生教育改革,推动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每年大会于当年四月第三个周末举办。
供稿:体基办 新闻中心
编辑: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