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2023年6月24日上午,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对话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校长王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姜澜、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薛天,畅谈协和医学院与四所重点高校合作的创新招生模式和办学特点,以及“协和医班”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多学科背景、有国际竞争力、有充沛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此外,校长们还聚焦高考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如招生要求、培养过程、就业前景等进行解答。
白岩松:欢迎关注“培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中国复合型医学人才”对话。大家常说一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两天,全国各地高考分数和分数线已经出来了。在有分数、分数线之后,相当多家长和同学们的最大挑战一定就是,“我怎么去报考”。今天的对话非常特别,而且可能是重大的开始。我们所在的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壹号礼堂,发生过很多非常值得记忆的历史瞬间。希望今天的对话,也是历史瞬间的一部分。协和和一些高校正在探索的“协和医班”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最初的构想是什么?
王辰:“协和医班”是为了体现医学是多学、人学、至学的特点所做的实践。医学的基础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与方法、人文学科与文化。这几所学校分别在理学、工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方面有很深厚的学养造诣,因此针对几所学校关注医学的各专业、各学科学生,协和医学院希望通过“协和医班”推动“X+医”“医+X”“X+药”等多学科融通人才培养。
白岩松: “协和医班”是要培养未来的医生吗?还是培养未来多元的人才?
王辰:包括医生,不仅医生。医学跟理学、工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密切联系。如果各专业的学生加入到医学或相关的专业,从数学、物理、化学等角度促进医学的发展,从社会科学和艺术、文学、哲学等角度打破医学主要基于自然科学,特别是主要基于生物学的局限,将极大地促进医学的发展。这是我们办“协和医班”的初衷。
吕卫锋:人类的科学发展就两件事,一是探索宇宙的奥秘,二是探索人体的奥秘。我们认识到,要想发展航空航天,要想解决人体生命健康问题,必须学科交叉。新时代以来,北航把医学和优势工学结合起来,既面向于空天生命保障也面向人民健康发展生物医学工程,致力于解决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北航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现在已成为全国的前2%顶尖学科,我们特别希望跟协和一起对面向未来的医学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姜澜:北理工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与协和共创“协和医班”,是北理工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我们认为,医工融合就是“医学+X”,或者“X+医学”。这不仅是人类医学发展的需求,是健康中国的需求,也是北理工发展的需求。北理工在“四个面向”中的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已经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在人民生命健康方面,我们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与中国最顶级的、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医学院合作,新工科、新医科的强强联合是北理工战略需要。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加入。
薛天:中国科大在高校系统里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学校,它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医学、管理人文的理工科大学。我们跟协和的合作由来已久,两校在探索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上时有交互。这次合作,我认为是两校合作的3.0升级版,在“大医学”的概念下,把医学和中科大强理工的基础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交叉型的医学人才。
白岩松:前三所高校其实今年就已经开始招生,北师大的合作是从明年开始招生,当听说北师大跟协和合作的时候,我就想到现在精神疾患的挑战越来越大,北师大有非常强大的心理学系,经过四年本科学习,再在协和学习四年医学,了不得。北师大也有很强的化学专业,后四年又在协和学习,在药学方面将有很大的突破。我们一起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的汪明副校长的想法,包括两校合作的最初构想是怎么样的?
汪明:新时代医学人才不仅是狭义的医疗、治病、医药等概念的简单问题,而是涉及到人类生命健康等更大的话题。我们需要站在多角度、多学科的更广阔视角来看待医学。北师大在两个方面做了布局:一是培养领军型的药学人才,充分发挥北师大在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以及统计学和数学方面的优势,在北师大进行相关人才培养,在研究生阶段和协和的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贯通式培养。二是将高端护理教育和北师大心理学教育进行紧密融合,应对当今社会对高端护理人才紧迫需求,更好地服务全中国甚至全人类的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及人们对高质量生活向往的需求。北师大在这些方面会持续和协和一起来发力
白岩松:王校长,您是教育部新医科专家组的组长,您如何理解“新医科”?这个合作是不是“新医科”的一种实践方式?
王辰:是“新医科”教育的一种具体实践。所谓的“新医科”,就是在新的时代面对新的问题,在已有的人类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衍生和发展出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医学教育。医学是基于多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知识、技术、艺术、学术体系,因此“新医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打破过去近百年间医学主要依赖于、植根于生物学的特点,使医学回归其本源的多学科性。医学不但以生物学为基础,同时以自然科学中的理学和工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中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学科为基础。我们应当把这些多学科“基因”植入到医学中,使其获得表达,支撑医学的发展。因此“新医科”第一大特点就是体现医学的多学科性,“协和医班”就是我们的具体实践。
“新医科”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协和医学院等医学院校试行符合现代医学教育规律的新型教育方法。过去的医学教育包括教授解剖、生理,内科、外科等……但是直到毕业的时候,怎么把这些学科融合起来应用并没有教。这种教学方式好比给了学生很多块砖抱在怀里,出学校的时候却发现没教学生怎么盖房子。而现在“新医科”的教育方法就是让你直接面对病人或者一个健康的人,对健康的人增强其健康,对一个患病的人解除他的病痛。这好比直接把学生放到一个房子里,是一个有不同建筑缺陷的房子,然后教学生针对它的个性化现实状况,结合多学科内容,来帮助修缮这个房子。
“新医科”的再一项内容,就是要帮助谋划好这些学医孩子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包括他未来怎么进行毕业后医学教育,比如怎么进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怎么进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要一体化连贯地作出整体安排。以上就是“新医科”的主要特点。
协和医学院所合作的大学,都是各学科最好的学校,使多学科的基因融入医学。我们与这些大学共同遴选有兴趣学医、素质又非常好孩子进入“协和医班”,联合培养他们,给他们配导师,既有他们所在学校的导师,又有协和派去的导师。
我们除了派导师,还与各大学共同制订联合培养计划。在学期间,使他们既受到理、工、文等专业的教育,又受到医学的影响和引导。当然,除了“协和医班”的学生,全世界所有优秀高校,愿意上协和的学生只要满足协和所要求的医预科的条件,都可以报考协和。
白岩松:“4+4”在本科的时候,可能是在师大、科大、理工、北航学习……那么“4+4”大于8吗?
王辰:这其实是个乘法,当然大于8。这些大学“协和医班”的学生可以报考我们医学专业的“4+4”,进入学医的通道,将来成为医生。除了培养医生之外,我们这个计划还可以培养医学工程师、医学物理学家、医学数学家、医学化学家、药学家、公共卫生学家、医学社会科学家、医学人文学家。“协和医班”就是为打造未来中国医学卫生健康体系,培养多学科交融的、取各学科之所长的、能够归于医学的人才。在国际学术界对医学有个观念,叫“万学归医”,而协和这个词,含“协和万邦”之义,所以“万学归医,协和万邦”,这就是我们设“协和医班”的初衷、路径和目的。
白岩松:接下来要回到非常具体的问题了,现在家长和同学可能都想知道,北航一共才招30人,今年怎么报考?如何培养?
吕卫锋:今年北航 “协和医班”是30人的指标。这30人是需要通过竞争遴选,动态择优定下来的。首先他要报我们医工交叉实验班大类,在这个大类里,通过基础学科课程的学习,围绕着两条特殊的途径培养:第一条途径是机械类学科(力学、机械、材料、航空等)加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第二是信息类学科(计算机、电子、自控、仪器等)加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培养。你可以按照这两条途径选择课程。在大学的四年里我们更加强调的是理工的课程和专业能力的实施和实践,在这个基础之上,由北航和协和共同来遴选能够进入“4+4”的30人。我们希望培养的应该是大医生。他不仅能看病,还能做医学前沿研究,而且还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做科技创新。
白岩松:其实此时的中国更需要培养一些可能将来没有成为临床的大医生,但是却为人类的健康完成了创新性的突破,像巴斯德,他可能不是做医生,但是在微生物方面发明了狂犬疫苗,人类多受益啊。
吕卫锋:我就举一个例子,现代CT的发明者——他就是个电子工程系的博士,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的医学奖。
白岩松:请姜校长从具体的角度来说一下,咱们今年的名额也是30人,学生该怎么报?这4年怎么打算?这四年学生进了我学校,我怎样去好好培养他,“慢炖”他。
姜澜:报我们北理工,有两个渠道可以进入我们的“协和医班”。第一个渠道是“徐特立英才班”,这是我们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班。这个班最大的特点:第一,专业任选,第二,有保研保博的名额。第二个渠道,从医工实验班。确实是优中选优。
那么我们工科最见长的学校怎么跟医学最厉害的学校融合?我总结了五个“共”字:方案共拟、教师共教、学科共建、资源共享、科研共创。第一是方案共拟。就是我们“4+4”这个方案都有两个学校共同制订,前四年是北理工的本科生,后四年是我们协和的博士生。第二是教师共教。就是双导师制,导师组制,本科生是北理工的,但是我们聘一些协和的老师、医生指导他的选课、指导他未来的兴趣和方向,指导他的实习实践。第三是学科共建。新医科对我们是全新的,需要协和的帮助。协和的新工科也有北理的基因,互相成长得很快。第四是资源共享。我们课程要共享,教学实践平台要共享,科研大平台要共享,大的仪器装置要共享。北理工的新医科、新工科,医学方面要到临床的肯定要求助协和。第五是科研共创。一起申报项目,一起申报国家级的平台,一起申报国家奖,这样两家就更好地融合了。
白岩松:中国科大今年名额是40个,比刚才两所学校多出10个名额,如何报名?这个班会不会借鉴少年班的某些成功经验?以及中国科大在合肥,如果要教师共教的话是否有难度,有什么创新性的方法?
薛天:学生培养是中国科大的首要任务,我们在跟协和签订协议的时候,就在思考应该如何保障好学生的高质量培养。我们招生的模式相当于高考准招生,本科生完全可以自主选专业入校,在中间阶段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任何其他的专业。
白岩松: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中国科大,考生哪怕抱有将来我要来协和的想法,也可以报中国科大的任何一个班。
薛天:“医学+X”“X+医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培养复合型理工医交叉人才。学生在医科兴趣之外,对什么学科有兴趣,完全可以报该学科。入校后,学校就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遴选,不多于40人进入到“协和医班”。“协和医班”由生命科学医学部和少年班学院共同管理,采用少年班学院“一生一方案”模式。所谓“一生一方案”,就是不设定具体专业方向,学生最后毕业的专业是根据个人兴趣和修读完成的学分确定,是完全开放自由的、依照学生意愿进行的培养方式。我们和协和共同设定培养方案,比如利用小学期、暑假、联合课程培养等。前两年学生在 “中国科大-协和医学英才班(协和医班)”中完成培养后,通过学生自主和学校共同的双向选择,进入到两个渠道,一个协和方向,就是既培养临床医学的“4+4”,也包括协和群医学、药学、理工交叉融合的PhD Program的“4+4”;另一个渠道就在中国科大方向,包括科大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或少年班学院模式的“一生一方案”的校内任意专业。实现一个多重入口、自由选择、复合型培养的模式。
白岩松:听起来中国科大非常像 “2+2+4”。
薛天:可以这样说,我们和协和合作的时候就深刻考量以学生利益为先,切合科大自身的培养模式,结合“4+4”培养方案,来培养“医学+X” “X+医学”的人才。
白岩松:而且距离也不是问题,尤其互联网时代,例如小假期、暑期,都可以解决距离的问题。
薛天:我们也正在设计一些学期中间的课程,将协和的医科因素和学校理工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两年学业之后,学生就很清晰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是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有很坚定学医的信念,而选择其他方向的学生也会有很好的、远超其他专业的对于医学和人民生命健康的理解。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就相当有特色,也相当有竞争力。
白岩松:北师大今年虽然不招生,但是也有今年不招生的好处——可以多思考一年。从明年招生的角度,北师大如何思考的?尤其一提北师大,不同于北理工、北航的偏理工方向,而是偏人文的感觉,要做出北师大特色您怎么看?
汪明:虽然今年不招生,但我们已经做好了明年招生的准备,而且我们的培养方案经过两校详细讨论,也形成了独特的模式。
大学本科的四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通识课程体系强调文理基础,不仅是理学包括数学、化学的基础,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历史相关的综合素养的基础,通过一到两年的时间,打造学生一个非常全面的素质。
第二阶段和协和全力合作,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等环节设计协同。我们希望本科生要尽早进医院、实验室、课题组。以药学为例,学生从大二、大三就接触一线的药师、医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理想和兴趣。通过四年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名创新型、复合型药学领军人才的基础,再通过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阶段更好地发展。这种培养模式,一是具有创新性,二是很符合现在新型医学人才需要,三是有志于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的学子,能够在不同阶段,只要有能力,就能进入这里,培养成才。
白岩松:在北师大,经过这样非常有特色的“4+4”培养,将来也能诞生培养大师的老师?
汪明:您说的很对,这很有可能。也许在医学注入到北师大之后,反过来会为北师大培养新时代的教师和大师,激发更多的动力和动能。
白岩松:什么样的同学适合报“协和医班”?另外希望把“协和医班”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王辰:第一个要点,就是真的爱医学。当然,高中生爱医学还是个初步的选择,“协和医班”的妙处,恰恰是你上了“协和医班”,你愿意学医可以学医,你不愿意,做别的也可以。学医最本源的出发点是有爱人之心、有利他之心、有悲悯之心,很多孩子的骨子里面有这种很强烈的情感和使命感,将来他从医以后就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地用所学去照护人类,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二,医学是最复杂的一门学问,有人误以为医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门类,这种观念大错特错。医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巨大的、综合的、基于人类各个学科的基础之上来照护人的生命与健康这一终极利益的学科。因此,学医学的孩子必须是智商、情商都非常高的孩子。
吕卫锋:学医第一是兴趣爱好,第二是能够吃苦,才能够有机会在研究生期间去读医科。在北航可以走两条学科交叉路径,一是走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把力学、材料学、机械、包括航空航天等都得学好,才能和生物医学工程交叉融合,才适合去上“协和医班”。二是学信息类,计算机、软件与生物医学工程学交叉融合,在本科阶段掌握医工两方面的厚基础和宽视野的能力,才适合去上“协和医班”。第一是兴趣爱好,第二是能够吃苦,才能够有机会在研究生期间去读医科。这是我的观点。
临床医疗、生物医学工程、群医学和公共卫生医学、药学,以及基础医学和理学、生命科学的交叉,这些都是未来很重要的方向,前景广阔。
姜澜:北理工就是要培养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新时代的领军人才,这是我们对人才的总体定位。“协和医班”项目本身的定位,就是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复合型顶尖的医学人才。我们跟协和签协议的时候,有“医学+X”,也有“X+医学”。
招什么样的学生呢?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勉励,北理工希望招收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青年。未来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在我们要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时候,正是他们担大任的时候,我们现在必须以他们能够担负起我们民族复兴后的大任为目标来培养。
白岩松:招什么样的人,每个学校有各自富有个性的选择,科大怎么看这个问题?
薛天:每个高校都有每个高校的特点,科大作为“C9”“华五”的一部分有它共性的地方。科大特色是面向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如果学生对于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感兴趣,乐于探索未知世界,有改造世界的意愿,科大就很适合他。同时,他对于人民生命健康或者人类生命这个终极目标有兴趣,或者想服务于其中,就是科大协和合作的“协和医班”希望招收的学生。
白岩松:将来走进协和的“4+4”之后,你希望他是什么样的人?跟传统科大的人又有哪些不同?
薛天:和现在科大正在建设的新医学的整体目标一致,就是把理工和医进行有效融合,在理解物质世界基础上,加上对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关怀。这样的学生可以是一个优秀的医生,又理解现代科学很多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不是临床医生,但有强的理工专业基础,又对人类健康有很深的理解。如果做具体畅想的话,我们希望十几年后很多精通现代科技的大医生,或者开发下一代新型医疗设备的理工专家,是在这样的合作项目下培养出来的。
汪明:“协和医班”项目承担着开拓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的历史使命,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领域,特别是生命健康领域,要有强烈的探索心和好奇心。二是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要有对生命健康负责的责任心,也要有对事业的仁爱之心。未来我们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他应该是在新时代、新医学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即在人类生命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的创新人才,他能够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的人才。其次,他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才,能够产生新的服务于人类生命健康的新业态、新产业的推动力量的人才。特别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方面,我要培养在这方面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领军人才。
白岩松:我非常喜欢您所说的“好奇和面对未知的态度”,这也是我在面临这个项目的时候想到的——对这种合作产生的一种令人兴奋的好奇。海德格尔说,用哲学的语言解释哲学往往解释不清楚,但是用音乐和诗歌可以。我们用很多理性的、具体的语言说了半天,大家可能还没有找到这种感觉,那我们就不妨做一个梦,这种合作办学可能会诞生什么样的人。
王辰:我的梦就是医学获得多学科的全面支撑。现在支撑医学的学科太单薄了,医学院的毕业生往往都是简单的生物学背景,然后再加上临床经验,这是医学上、卫生健康事业中很多不尽人意处的根本原因。而一旦从医的人有不同的多学科的背景,比如他有人文和社会科学背景,像传媒专业毕业生那就有助于使医学的意义能够让大家所了解、理解。如果大家能像岩松理解医学,并且使对医学理解能够深入社会每个人心中的时候,医学就会被尊为社会主流的、核心的事业,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就能够得到体现,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就将有大发展。另一个梦想是,有了学理的学工的出身的医生,比较有助于造出CT这样前沿的设施来,也能够在药物研发和其他维护健康的多元手段上有大的突破。学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学医从医后会善于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经济及社会发展方面设计、推动健康事业、健康产业以用多学科来支撑医学,就是我的梦想。
吕卫锋:我特别希望通过“协和医班”的培养,实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强国梦。看病没那么难,也不那么贵,我们的医疗装备与器械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发明的,我们的医疗技术都是前沿创新的,且成本没那么高,这个梦应该是我们这些同学来到我们“协和医班”,通过医工交叉,改变我们未来医学模式和手段,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同学能做到的。
姜澜:这个命题作文非常前沿,很有前瞻性。你说的微创手术是一个方向。我初中的时候,一位同学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留下很大一个疤,而后来我见到的手术伤口就越来越小了,现在的心脏搭桥手术已经可以实现微创。但是我希望微创手术能更进一步,把手术刀做到千分之一毫米,甚至血管直径的千分之一,再用控制技术做成一个微型机器人,注射进血管后,顺着血管给我们“清淤”。现在的问题是能源动力暂时解决不了。一旦解决了动力问题,打一针,至少可以消除脑血栓的问题。结合人体大数据,这将是一个很现实的医学落脚点。这需要有制造、控制、信息、能源的知识,更要医学的知识。希望“协和医班”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实现这个“白日梦”。
薛天:传统的依据于基本知识的记忆型的专业慢慢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人要在更高层面发挥作用。我觉得“医学+X”模式培养的临床医学人才要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作为工具进行新型医疗技术研发,同时又以此作为基础,提升医生的效率和治疗精准度。这样的人才有着医学和人工智能两方面的知识,特别需要强数理基础的积累。
另外,从“X+医学”的角度,也有很多种可能性。比如医学影像学工具,未来要研发更精细的,甚至单分子、单细胞水平层面上的检验手段,这些都依赖于物理科学的能力。如果大胆畅想,利用科大在量子科学上的国际领先优势,是不是可以研发出来目前无法想象的单分子层面的无创、动态的监测人体机能状态的技术手段和仪器?希望“X+医学”能够培养出研发它的大师。
汪明:我的梦里面有改变世界的两类人。第一类是“协和医班”走出一大批行业的领军人才,改变每个人都获得高质量的生命健康的照顾,引领一批新的服务模式、工作模式和行业生态。第二类人是一批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是人类生命健康领域具有高层次知识的引领的世界的人才,像教师一样,把这些知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这是教育者最终的目的。
白岩松:梦做完了,接下来很多家长和考生可能会说,将来你们可能培养出很多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具体工作的落地可能性有多大?这种交叉学科在现实中的就业空间又如何?待遇情况又怎么样?
王辰:就业这一“具体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的培养的人是否能为社会所用的重要标志。医学、卫生、健康相关职业,在职业前景上,是非常多样化和广阔的。端医生的饭碗、端医学职业相关的饭碗,是最稳的。比如做医生,即便当今社会上对医学卫生还有一些误解的情况下,医生这个职业还是让人倍加崇尚的。同样,药学自然是前景广阔。就卫生而言,经历过新冠疫情以后,大家看到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公共卫生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跟各行各业都有关系。另外,各方面都在关注如何构建起我国现代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能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体系、学科体系、人才体系、产业体系,这些体系的建设都需求大量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协和医班”所培养的人将来就业前景是广阔的。现在有个词叫“中年焦虑”,讲的是到了中年之后,为行业所弃。而学医,恰是人到中年之后,为行业所爱,社会上讲“学医越老越值钱”。
白岩松:交叉性学科将来的就业空间应该是非常大的,从这点您怎么理解?在大的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您怎么看待这种探索下未来的学生就业空间和收入可能?
吕卫锋:就业,我们其实要讨论的是未来职业在哪里。客观来说,各个行业,都面临着重要挑战,包括医学,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职业来说,我觉得未来应该是前景无比广阔,就业的范围是非常大的。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协和医班”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引领医学发展模式变革的卓越人才。
姜澜:我认为学医出路是非常好的。不论在哪个国家,医生、教师,都是非常崇高的职业。北理工几种合作模式,如“X+医学”,在医疗器械、医工、药学、传染病公共管理行业等等,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王辰校长还提到了“人类生命科学家”,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很新鲜,我对“人类生命科学家”的前途是非常看好的,比单独的工科、比单独的医生,都更加看好。
白岩松:从中国科大的角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家长和孩子们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薛天:刚才提到了,像协和、科大这样的顶尖医学院、理工科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完全不会是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去规划这些学生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有什么样更好的、满足个人的理想,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的职业生涯。在大健康这个大范畴下,在欧美一些国家无论是投入、经济活动,占比都超过50%。相当于进入科大、协和合作医学英才班或者“协和医班”的情况下,你就面临着极其广阔的择业前景,如果我自己回过头来再高考的时候,一定会选择 “协和医班”。从5年前,科大已经在摸索医学英才班的建设,也是“医学+X”小规模的摸索,现在已经有第一届、第二届的学生毕业,学生百分之百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我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将来的发展应该是很广阔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大健康方向这个宽广的就业市场上面,有着比其他学生更自由、更宽广的选择权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汪明:首先第一点,咱们设计“协和医班”的项目之初,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需求,看到了前景,也看到了就业市场。这来自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就像北师大明年要做的药学领军人才,要在药学领域打破很多西方的垄断。这些领域就存在着空白,这些空白就是就业的领域。第二个是高端护理人才,大家都知道很紧缺,那么我们就去培养这些人才。所以从家长朋友的角度来看,不用担心,因为这些项目设计之初,就是面向我们的需求和市场。第二方面,我们培养的人是要改变未来的医学领域或者药学领域,甚至健康服务领域,推动产生一系列的新的服务模式、产业模式,就像我们二十年前看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新岗位、高薪岗位,大家关注的,也是一样的,“协和医班”现在作为起点,就是会创造未来一个很大的创业和就业的空间。
白岩松:我觉得您刚才给我的启示非常大,就是需求。回头一想,我们今天的题目,为什么叫“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是因为世界需求、未来需求。王校长怎么看待需求的问题,尤其是从世界、从未来、从中国的角度去看待。
王辰:终极利益是最大需求。小康社会解决了温饱问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最大的民需是什么?就是自己、家人、所有人的健康,这是人类共识。因此,万学万策万业都可归于健康。现代健康的涵义已远不止于躯体不生病,或者强壮一些,而是有四大涵义:第一是生理健康,第二是心理健康,第三是社会健康,也就是人际友好,第四是环境健康,也就是说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健康是人类最大的需求。当今世界、未来走向,健康事业、行业、产业将是人类社会最大的需求,我们这种办学方式,就是要因应这种趋势,及早作出安排。
白岩松:2035年左右的时候,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4个亿。挑战变得更大,问题会变得更多。不仅仅是“协和医班”本身,而是“协和医班”的这种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种收获,还会因此成长什么?协和因此将如何受益,如何进一步提升协和原有的优势地位?
王辰:办“协和医班”对于协和来说其益无穷,其善大焉。“协和医班”植根于各个国内外最好的高校、学科,这样使医学能够真正植根于多学基础之上。同时,协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看到内心钟情于医学,有悲悯仁爱之心,愿意从医的学生。另外,协和能够在广纳天下贤才之道上深获其益。我们实际上是在为医学做一种探索,医学是真正属于万学所归、万学所终之学。理解这个问题,把人类各个学术和技术体系,往医学方向导引,会使人类得大益。
白岩松:从北航的角度来说,在合作当初,回到初心需求是什么?受益将来又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表面上看,其实每年就招30个人,但是受益的人群可能是加大的,这点您怎么看?
吕卫锋:我觉得北航是一所始终传承空天报国红色基因的学校,始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等学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医学和工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一定是我们国家战略需求之所向。通过我们学校的顶尖工科,比如材料科学、仪器科学、计算机和软件等学科和医学的交叉,将会极大地促进我们学校的医工交叉。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跟协和医学院把“协和医班”、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科研,尤其是世界性、前沿性、引领性的学科方向做好。
白岩松:受益的绝不仅仅是每年30个学生的问题。
姜澜:这个班好像只有30人,但是带动效应是非常大的,对北理工来说。首先,北理工在落实“四个面向”中三个,还是挺值得自豪的。而我们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大的战略性的决策。而“协和医班”是我们战略决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抓手和支点,我们非常看重“协和医班”。
目前,医学跟其他学科交叉最热门的领域,就是工科,工科最热的点之一,是工程和信息,这恰恰是北理工最强大的两个版块。所以我们在医学方面必须要借助协和这样的顶尖高校,获得发展。同时推动我们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文化养成、德育教育。
白岩松:表面上看到的是具体的合作,但是可能对学生的理念、思维都产生更广泛、深远的影响。他们可能没有进入“协和医班”,但是在其他领域也拓宽了思维的边界。从科大的角度怎么去看?“强强联合”意味着什么?王校长刚才说这不是加法的问题,这是乘法的问题,您怎么看?
薛天:跳出“协和医班”在更宏观层面上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协和与全国高校一起来探索:我们如何面向未来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其实,培养人才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是面向人类的终极目标。在可见的未来,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来自生命健康领域,老龄化是其中之一。要解决这些终极问题,我们应该追求更高质量的创新,而这些创新最终是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提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人才是根基。只有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才有可能取得质变的创新。
举个例子,我刚才畅想的“医生+人工智能”的交叉结合,有可能真正解决我们在今后十年、二十年面临的大规模老龄化危机。我们在缺少劳动力,缺少有效医护的情况下,如何成倍提高现有医疗体系的效能和创新的质量,这是“协和医班”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再宏大一点,这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类面临着全球变暖等等一系列生存挑战,数理化天地生的最终目标,是围绕人的生存。在中国,我们极有可能提出来面向人类生存的“中国方案”:中国的医学交叉人才的培养方案。
汪明:我想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事情。第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的角度。“4+4”试点和“协和医班”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科教、产教融合的探索,都会辐射到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当中,有非常巨大的价值。
第二方面,“协和医班”的人才培养以及这种交叉领域的研究,能够带动更多的学科围绕人类生命健康开展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甚至是文化传承。这无疑也会给北师大带来很多新的研究动力。
第三方面,纵观历史,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之下,会增强全社会(包括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对于人类生命健康的认识,会促使哲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白岩松:今天看咱们对话的,既有非常着急的、马上要填报志愿的应届生,也有很多才初三的孩子。对他们来说,“黄埔一期”好还是“五期”好?“一期”尚在探索,“五期”会不会相对成熟了?因为您明年才招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汪明:虽然我们明年才招生,但是探索已经同步开展了。
白岩松:王校长您得回答这个问题,“黄埔一期”协和之前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那“黄埔五期”呢?
王辰:协和既有的八年制学生已经非常优秀了,近年开始的“4+4”医学教育是把医学教育定位在研究生教育上,协和从国内外最好的高校招收素养优秀的学生来学医。所谓素养好,一是内心悲悯仁爱,二是智商高能力强,三是肯付出能吃苦。我们已经有多学科背景的“4+4”医学教育经验,而这次“协和医班”是“新医科”教育的进一步延伸,把优秀高校中优秀的多学科、多专业背景的大学新生朝医学的方向导引,实现出医学的多学科性。“一期”已经非常优秀,“五期”在以往经验的积累和提升的基础上必然会更加茁壮成长。
白岩松:其实“黄埔一期”是运气最好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您是知道“黄埔五期”和“六期”的毕业生,还是知道“一期”的毕业生多?
刚才听各位校长回答问题过程中,王校长记了很多很多笔记。您可否粗略给大家分享一下,您记得比较多的是什么?今天感受比较深的是什么?
王辰:就是要落实科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协和医班”努力汇集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体现、实践“生命至上”的国家意志。生命与健康至上这种最高的价值观,应体现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实践、行业实践,包括招生实践中。
白岩松:最后,请各位校长面向广大家长和同学,发表一下欢迎辞。
吕卫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向北航行,一路华章。欢迎你加入北航,也欢迎你加入我们北航医工大家庭。祝你早日成为身具顶尖工科和医科背景的未来大医生!
姜澜: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勉励:“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祝愿你成为北理工“协和医班”培养的医学复合型的人才,成为未来的领军人物。
薛天:面向人类终极需求,践行理工医交叉融合,来“中国科大—协和医学英才班”读好书。
汪明:各位学子们,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你们就会收获成功的事业和精彩的人生。虽然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没有招收“黄埔一期”,但是明年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协和医班”“黄埔一期”,欢迎大家!
白岩松:王校长,可能您的欢迎辞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欢迎走进“协和医班”,第二个欢迎是四年后又走进协和医学院。
王辰:医学要与各高校、各学科广泛结合。医学的定位重在研究生教育。我们这些高校同心携手,在本科生招生和培养阶段,把学生朝医学方向上导引,实现“万学归医”。今天的主题概括得很好:培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中国复合型医学人才。
藉此机会,对护理学和药学,我再强调一点。护理学应当说是最关乎人的终极利益的,你生病的时候,站在你身边、跟你接触最密切的、最具专业性,从生理上到心理上来关怀你的人是护士,护理无比重要。但社会上(包括学界)对护理学的重视远远不够。百年前,协和在中国率先举起护理学高等教育的大旗,当时燕京大学最优秀的二年级女生才可报考协和护校。当前,护理学需要培养一批南丁格尔式的领军人才,这是未来人类的利益所系,是至要之事。在药学领域,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协和的药学也要跟各个高校有机结合起来。
协和会真诚与其他高校、学科结合,来推动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工学、医学理学、医学社会科学、医学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教育,为民族和人类培养更多能够照护人的终极利益的人才。
白岩松:谢谢各位校长,谢谢所有关注这次对话的家长和考生们。每次我来到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都非常感慨,其实我特别喜欢壹号礼堂的“壹”,因为大家现在都在谈论从0到1。我特别期待今天和这几位校长的对话,能拉开未来中国未来大医学人才、大健康人才从0到1的创新发展大幕。教育本身就是创新,同时也期待未来有更多人能真正实现从0到1造福人类的创新。当然,最后说的很小,希望经过几年的学习,您也从0到1,从做梦到来到壹号礼堂,参加协和下一次的开学典礼。
好,谢谢各位,祝福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