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提交了《关于加快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提升基层慢病防控能力的提案》,详细分析了基层慢病长期管理面临的挑战,并基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互联网+智慧医疗”区域慢病防控模式的实践,提出针对性建议。
胡盛寿院士表示,我国慢性病确诊人数已超过4亿,人群基数大,实际管理工作多由基层人员承担,每年近1030万死亡中,慢病占比达到86.6%,慢性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68.6%。基层慢病长期管理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基层医师培养周期长、分布不均;基层的诊断和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对慢病患者的干预能力不足,患者的遵从不高。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智慧医疗迅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给予了智慧医疗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临床应用场景、先进技术落地等层面广大创新空间。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创新了以高血压“互联网+智慧医疗”区域慢病防控模式,该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于基层医师诊断、用药、饮食、运动方案的辅助,利用决策支持系统与基层卫生体系整合实现管理流程规范,通过APP+智能语音实现患者诊疗依从性提升,利用全域数据整合实现慢病管理监控。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南登封市、襄城县,安徽东至县,扩展辐射管理近300万人口,干预6个月后用药推荐遵从率达到72%,收缩压平均值下降10mmHg,用药遵从率提升近40%,利用这一模式,可以解决基层慢病长期无法有效管理的问题。
基于实践应用,胡盛寿院士建议探索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基层慢病管理模式,推动慢病管理的高质量创新融合发展。
一是形成“互联网+人工智能”,线上线下一体化相结合的新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信息系统支持的基层-智能辅助-医疗机构协同的新型诊疗团体,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提升基层医师在慢性病诊断、检查判读、健康处方等方面的处理能力,配合远程医师指导,可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二是搭建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对慢性病的风险进行精准预测。AI系统通过分析患者的医疗历史、生活习惯、遗传信息等数据,对慢性病的风险进行评估,实现早期识别和预警。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等,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依从性。通过与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健康监测手环)的连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提供相应的干预建议。最终在国家层面建立六大慢病长期管理模型。
三是利用健康大数据,实现智能辅助长期管理的新形态,建立慢性病管理的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平台。实现慢性病患者的长期自我管理,精准管控风险,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建议。人工智能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定期提醒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确保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分析患者的治疗反应,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工具,帮助他们跟踪自己的健康状况,了解如何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慢性病。
通过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创新和慢病管理体系构建,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一个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基层慢病管理服务体系,为全民健康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来源:新闻中心
图片:中国卫生画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