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华医学会发布《关于202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医会科评发〔2022〕19号),对91项202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人)进行表彰奖励。中国医学科学院10项成果入选,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获奖项目简介
一、阜外医院潘湘斌团队《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潘湘斌主任医师
该项目于1986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先心病介入治疗研究,解决了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风险高、团队要求高、费用昂贵等难题,通过技术改进、制定指南、培训及质控等工作推动技术进步及应用,开辟了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在此基础上,针对第一代介入治疗必须使用放射线的弊端,在国际上首创以超声替代放射线引导介入治疗的新方法,实现了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
二、血液病医院王建祥团队《单克隆抗体诊断及免疫治疗关键技术》
王建祥主任医师
该项目围绕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研制出流式抗体诊断试剂,应用于血液病精准诊疗,扭转了我国血液肿瘤分型诊断难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R-T技术产品,其中CD19 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
三、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金奇团队《结核潜伏感染的流行特征、发病机制及预防干预》
金奇研究员
该项目通过多学科集成攻关,初步阐明了我国的结核潜伏感染率及感染负担,界定了社区干预重点人群,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创新干预方案,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并陆续实现成果转化,为适合国情的策略制定提供了科技支撑。
四、阜外医院吴永健团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推广》
吴永健主任医师
针对老年主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项目组从自主研发国内首款人工介入心脏瓣膜到如今成功建立适合国人病变特点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技术体系,已获批专利50余项。该技术在全国300余家医院推广,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提升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协和医院郭丹团队《国家生物样本库重大基础工程的标准化建设与应用》(参与)
郭丹副研究员
该项目围绕“国家生物样本库重大基础工程的标准化建设与应用”,首次牵头制定国际领先的生物样本库建设的国家技术标准与认可准则,率先打造“集约化”生物银行与信息共享模式,积极推动生物样本资源的充分应用与转化,牵头创立我国生物样本库质量控制、教育培训与样本学科建设体系,为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六、阜外医院吉冰洋团队《心血管手术中脑脊髓损伤的精准监测与防治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参与)
吉冰洋主任医师
该项目针对心血管外科手术中脑脊髓损伤的监测、发病机制与防治技术开展系列研究,主要探究术中监测新技术、脑脊髓损伤与轴突再生的分子机制、各措施的保护效果、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用于治疗脑脊髓损伤的新方法。通过历时 11年的探索和临床推广应用,在脑脊髓损伤的精准监测与防治的临床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显著降低了心血管手术中脑脊髓损伤及其严重后遗症(致死、致残)的发生率。
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梅林团队《基于功能性辅料纳米制剂用于肿瘤化疗和靶向治疗的研究及应用》
梅林研究员
该项目设计合成了系列用于肿瘤化疗和肿瘤靶向治疗的功能性药用辅料,并首次开展了聚己内酯的体内降解、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发现了传统药用辅料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和泊洛沙姆的新用途,完成了纳米制剂对肿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和机制的研究,为提升我国药用辅料行业产品研发水平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八、协和医院张福泉团队《宫颈癌精确放射治疗的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
张福泉主任医师
该项目建立了宫颈癌图像引导调强放疗的临床和质控流程;提出了高危宫颈癌腹膜后预防性放疗的理论;规范了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的质控管理和靶区勾画方法;搭建了细胞和实验动物的精准辐照平台,开展了一系列转化医学研究,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切实提高了医疗水平。
九、基础医学研究所王恒团队、郑直团队《巴贝虫病、疟疾等重要媒传疾病早诊、溯源和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参与)
王恒研究员
郑直研究员
作为参与单位,鉴定出MRCAg-1等具有疟疾临床诊疗价值的Marker分子12个;建立了恶性疟血清学筛查方法1项、CLIP-PCR、MELPA等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4项。产品应用于非洲、云南等地2万余份人体样本检测。获国际专利1项、国内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6篇。
十、肿瘤医院田艳涛团队《漫画胃癌防治》
田艳涛主任医师
《漫画胃癌防治》由田艳涛教授主编,将胃癌防治知识以漫画形式轻松直观地展示出来,从防筛诊治康的角度系统讲解,深受读者喜爱。
供稿:科技处
编辑: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