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报道

3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研发机构主任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

图片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中国医学科学院脑肿瘤精准诊疗与转化医学创新单元主任江涛、中国医学科学院结构疫苗学前沿技术创新单元主任夏宁邵、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恶性疾病诊治关键技术创新单元主任黄晓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为贯彻落实“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谋划,创新机制,系统布局,联合国内优势研究力量,合作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研发机构,构建开放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自2018年起,中国医学科学院已建设106个院外研发机构,包括研究院2个、研究基地1个、研究中心4个、创新单元95个、工作站4个,开放型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学科齐全、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医学研究核心基地的体系架构已初具规模。


中国医学科学院

脑肿瘤精准诊疗与转化医学创新单元

83.江涛2.jpg

主任:江涛/赵继宗

研究方向:脑肿瘤的精准诊疗与转化。

主要研究内容:脑肿瘤多模态技术融合与人工智能诊断平台;脑肿瘤术中重要功能保护及神经可塑性研究平台;脑肿瘤分子病理分型体系与精准诊疗平台;脑肿瘤新型药物研发与多中心临床试验平台。

发展目标与预期成效:围绕脑肿瘤的精准诊疗开展研究,以组学大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模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推进脑肿瘤精准诊疗体系建设,优化脑肿瘤手术治疗,促进靶向药物研发,加速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为脑肿瘤精准医学全链条的发展奠定基础。预期目标为成功建立四大精准诊疗平台,实现转化。

取得成绩:研究团队依托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研配套设备完善,可满足基础及临床科研工作要求。拥有亚洲最大的胶质瘤基因(CGGA)数据库,可满足分子生物信息分析研究。研究团队已经全面掌握脑功能区及脑网络探索和监测验证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被试数量充足。


中国医学科学院

结构疫苗学前沿技术创新单元

225.夏宁邵.jpg

主任:夏宁邵

研究方向:以结构疫苗学前沿技术发展为创新源头进行体系创新,开展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创新疫苗的理性设计理论与免疫学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原基础研究;结构疫苗学前沿技术与创新疫苗设计理论研究;创新疫苗免疫保护机制和免疫增强技术研究以及支持创新疫苗研究的成药性评估技术研究。

发展目标与预期成效:旨在发展领先水平的结构疫苗学前沿技术和创新疫苗设计理论,培育高水平的结构疫苗学前沿技术创新研究团队,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支持。

取得成绩:研究团队长期围绕我国疾控领域重大需求和创新疫苗研发瓶颈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在结构疫苗学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全链条技术优势,包括发现了多种重要病毒功能性表位的结构信息、基于关键表位结构特征成功设计具交叉免疫原性的多型嵌合分子、发展了新型广谱疫苗设计的结构疫苗学基础理论等,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创新疫苗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

血液恶性疾病诊治关键技术创新单元

94.黄晓军.jpg

主任:黄晓军

研究方向:优化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防治策略,为最终解决急性白血病的复发问题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建立预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干扰素-α抢先治疗疗效的预后积分模型;阐明干扰素-α有效治疗微小残留病的分子机制;通过前瞻注册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上述预后积分系统在指导移植后干扰素-α抢先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探讨干扰素-α是否与其他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以拓展干扰素-α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发展目标与预期成效:通过揭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干扰素-α抢先治疗清除微小残留病的机制,进而阐明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的发病机制,优化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防治策略。

取得成绩:研究团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是血液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由临床血液、造血干细胞移植、门诊以及临床诊断中心、诊治转化研发中心组成,是全球最大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中心。白血病相关检查项目及微小残留病监测方法齐全,具有成熟的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平台及干预体系。


供稿:体基办

编辑: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