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医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基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琳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人匆匆来去。当一个人离开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思考她留下了什么,我们又记住了与她的哪些点滴。也许是矢志报国的赤子之心、盛名在外的巾帼英雄、造福百姓的研究成果,亦或是一个简单的微笑、炽热的眼神、潜心研究的背影、亲切的叮咛……老子《道德经》有云,“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王琳芳院士弟子,清华大学杨茂君教授将其作为恩师一生科研、教学、为人的真实写照:王琳芳院士一生秉持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做好每一件点滴的小事、俯身每一项具体的工作,潜心医学教研之路,赢得业内广泛尊重,是科学家精神的真正体现。
为国所需 科研报国担使命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院校长王辰院士曾盛赞:“王琳芳老师是令人崇敬的一代生物化学专家,她对国家的生物化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不仅推动国家医学发展能够在某些领域走到国际前列,而且切实提出了创建性的医学学术思想和基础方法。”王琳芳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分子生物学专家,她长期致力于蛋白质和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曾获1993年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6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并于1997 年光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循国家备战需要,王琳芳教授领导代血浆研究组,十年磨一剑,先后研制出两种战备需要的动物血清代血浆,其安全性和实用性均达到同时代的先进水平,可供战备临床急需。在七十年代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她带头参与针刺麻醉的分子基础研究。作为我国开展男性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她领导的研究室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精子膜蛋白基因水平工作的实验室,并于国内率先开展精子蛋白质基因在转录与翻译水平的基因表达研究,领导的课题组相继发现两个新的人类精子膜蛋白YWK-I和YWK-II,论文发表在1990年美国科学院通报(PNAS),并被载入《生殖生理学手册》(Handbook of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在科研工作中,王琳芳院士无私奉献、对研究工作极为负责,在代血浆研究进入临床试验前的健康人安全性测试时,王老师身先士卒,坚定地说“自己做组长哪能害怕啊”,但因高血压被自然淘汰时,她请丈夫宗书东先生代为接受测试,这一举动极大鼓舞了其他受试人员。每当学生去探望住院的王老,听到她说的最多的是“我没用了,我不能再工作了”,而让她最开心的就是医生的一句“您的身体快恢复了,马上就能回实验室工作了”。她把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协和,献给了国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事业。
坚持真理 生化领域带头人
王琳芳院士是协和精神的践行者,也是生化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领路人。1959年她从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生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六十余年,带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为基础所和生化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协和生化系自1920年吴宪先生创立以来,已走过百年辉煌,在基础医学学科发展面临挑战的今天,生化系独树一帜,仍蒸蒸日上、经久不衰,究其原因,其中便凝结着以王老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先辈的心血。王琳芳教授1984年至1992年担任生化系主任,推动了生化系在“文革”之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生化系为国家“生物化学重点学科点”,这一时期,生化系分为9个科研组,高峰时人员过百,生化系科研工作欣欣向荣,成绩可观。20世纪80年代末她领导申请成立“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起连任第一届和第二届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后担任名誉主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也标志着生化系的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王老从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后,也始终关心生化系和重点室的发展。王老弟子宋伟研究员回忆起她住进协和医院的日子,每当向王老师汇报实验室的情况,或把实验室的视频播放给她看时,总能看到她难以言表、发自内心的激动。二女儿宗琮讲到自己母亲在住院期间,每每从梦中醒来,不时呢喃着去上班、实验室开会,偶尔也会说牛血血浆,还会问小老鼠不够分怎么办。
王琳芳教授不仅对协和生化的发展倾注心力,也对行业领域动态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段恩奎同志提起与王老的工作细节:“当年我在撰写生殖领域第一个973项目的生殖健康基础研究申报书时,王老作为起草小组成员,不仅从研究问题、研究内容、方案等方面严格把关,还逐字逐句检查,一个错别字、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一次次的凝练与修改,最后一稿竟然是第16版。”也正是由于领域内该标志性项目的成功立项和出色完成,才奠定了随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发育与生殖研究”专项启动时的科学和人才基础。“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共支持了83个项目,总经费达到了18.7亿。在大项目的带动下,近十年我国生殖生物学、生殖医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王琳芳教授还曾担任国际南南生殖健康协作医德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医学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副主编等职务,在行业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注脚。
“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王琳芳院士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辛勤耕耘六十余年,她把毕生精力全部倾注于基础医学事业,不计个人名利和得失,对医学的虔诚信仰不曾有丝毫动摇,率领实验室科研团队探索科学真理,勇攀科学高峰,敢为人先,忘我地辛勤耕耘,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党育才 立德树人守初心
王琳芳院士自青年时代便与教育结缘,追溯至上个世纪50年代,她因出色的外语水平,独自翻译了当时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兹巴尔斯基教授编著的《生物化学》,该书被卫生部指定为我国医学院第一部生物化学教材,之后多次再版印刷,对我国生物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金城赌城,澳门黄金城:基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学养深厚、孜孜不倦,先后培养了硕博研究生共140余名,桃李遍天下,被学生们私下评为“协和最关爱学生的老师”。基础所生化学系教授沈岩院士十分感怀王老当时对他的帮助和提携,“当时基础所有三个特殊津贴的岗位,其中两个要给予45 岁以下的年轻人,王老师立刻想到我了,哪怕我俩之间没什么交集和接触。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她主动想到给后辈一个发展机会。”
王老不仅关爱基础所的青年人才,本领域诸多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和进步也离不开她的指导,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在男性生殖领域的青年才俊,在她的指导下,成功组织申报并出色完成三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即便对不相识的好学青年也是如此,面对外校毕业生需要借助实验室完成分离一种蛋白质的请求,她被青年学子急迫的求知欲、真诚的求学态度所打动,二话不说给予热情支持。“老师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学生,或者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老师,但她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教导着我、感化着我。我深感将恩师这种敬业和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之责任。”
生如夏花之绚烂,精神如光般永恒。王琳芳教授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束光,照亮大家前行,他们有幸能够遇见光、追逐光,望弟子们学成归来,自己也能成为光、散发光。
虚怀若谷 谦恭自守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王老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在撰写各类申请书时,她都是亲力亲为,资料常常摆满了一个屋子,不分昼夜地写了一稿又一稿;每一次的课题答辩、工作汇报,为了遵守规定的时间要求,她会计算一张张幻灯片的时间;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答辩PPT,哪怕是错别字或错误标点符号,她都会一一指出。王老教会后人的不仅是思维和概念,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她喜欢与学生们待在一起,直言年轻人的想法很好,年轻人思维活跃,要保护好大家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她是一位睿智明达的大先生,培养学生总是循循善诱,重在引导和启迪思路,从实验设计到论文写作从不大包大揽,明确大方向后放手让大家自由探索;她为人亲和,永远保持着一颗愿意倾听、愿意理解的心,在需要的时候伸出双手,尽自己的努力给学生提供土壤去实现他们的梦想;她对学生如春风化雨,用人格魅力感染熏陶着每一位弟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后辈树楷模、立仁心,激励一代代后辈育品性、济人道。
在生活中,王老为人低调谦虚、宽容友善,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这是王琳芳院士对自己最朴实的评价,在她的身上没有丝毫傲气,待人接物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谦逊友善,有一种强烈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基础所生化学系缪时英教授与王琳芳教授相识60年来,从来没有争吵过,偶有不同意见时,她也会仔细倾听、相互沟通来达成共识。在王老师担任重点室主任时,总能认真征求所有人的意见,带领大家团结协作完成各项任务。
在工作岗位上,王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女科学家,是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在家里,她也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
王琳芳老师和丈夫宗书东先生相亲相爱、相濡以沫70载,事业上相互帮助,是所有人心中的神仙眷侣,甚至被病房的护士、医生称赞见证了“人间不老的爱情”。24岁时,王老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两只表,一只留给自己,一只送给了宗先生,由此开启了两人互相扶持依靠的一生。宗先生练得一手好厨艺,生活中无微不至地体贴着王老;王老喜欢照相爱美,宗先生的老相机里留下了无数个欢乐的身影;王老研究生殖学,宗先生的老本行组织胚胎学为她的研究如虎添翼。
宗琮女士眼中的母亲是要强的——“妈妈5岁丧父,她的母亲从小教育她要自强自立,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好强气盛的她和她的姐姐相依为命,闯出了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是生活上严厉的——“妈妈一定要我把牛仔裤和 T 恤衫换下来,因为她观察到学校所有女孩没有一个人穿牛仔裤,穿牛仔裤的都是印象中前卫的坏孩子,于是我的牛仔裤只能在家里穿”;但又是慈爱且宽容的——“我每天晚上都是在妈妈中英文的备课声中睡去,等我醒来她早已买好了早点。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我对妈妈说早点叫醒我,我去买早点。在那一周时间里,妈妈从来没有提前叫醒过我,总是让我多睡一会儿。”
王老给大家的印象总是笑着的,或慈爱的,或爽朗的;她的手总是温暖的,给人以力量;她的妆容总是那么精致,衣着也是那么优雅,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活力四射;她阅读过许多文学名著,文学修养颇高;她做事雷厉风行,正义感十足;她总是温柔微笑,但又那么坚毅刚强,拿得起放得下,不管年岁几何,依旧风华正茂。王琳芳院士的一生简单而不失优雅,淡泊而不失明智。
回顾协和百年历史,有坎坷、有曲折,更有光荣和梦想。在世人面前,它展现的是一种生命力的延续,是几代人演绎的传奇,王琳芳院士就是协和老前辈的缩影和代表。协和一直倡导,知识分子要培养志远、德厚、才盛的品德,王琳芳院士尽一生勤勉于事、精于业、诚于心、厚于德,对待科研兢兢业业,对待同事谦虚宽厚,对待学生循循善诱,作为爱国爱党的科学大家、杰出教授,她是当之无愧的杰出榜样。
先生千古,永秉其志。作为医学科研和教育事业中的一份子,作为协和人,我们应铭记王院士的奋斗故事、继承她的科学志向、传承她的至善品格、发扬她的治学精神、学习她的为人之道、记住她的音容笑貌,带着崇敬和缅怀,将协和精神代代相传,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一个院士就是一面旗帜。在国家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我们更要向这样的大先生学习,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为己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我国医药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供稿:基础所
编辑:戴申倩